不得要领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不得要领有什么故事和含义


不得要领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不得要领有什么故事和含义

文章插图
【不得要领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不得要领有什么故事和含义】1、不得要领,汉语成语,拼音是bù dé yào lǐng,意思是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。出自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 。
2、故事
西汉后元三年(也就是公元前141年),汉景帝刘启死了以后,第二年春天,皇太子刘彻当了皇帝,这就是少年英俊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。
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,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,匈奴打败了月氏 。
匈奴部落住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,汉武帝时,中国北方屡遭他们的欺凌和侵扰 。经过几年的扩张混战,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,占有了他们的家园 。当时在河西走廊——敦煌一带,曾经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,叫做月氏 。后来,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这个国家,残酷地杀害了月氏国王,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;月氏人被赶跑,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 。月氏人想攻打匈奴报仇,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,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,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;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 。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。
汉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后,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,想派人前去联络月氏,以便夹击匈奴 。
当时,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,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,沿途有重山阻隔,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 。更危险的是,要到月氏,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,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 。而且在当时,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 。汉武帝经过慎重考虑之后,决定下一道招贤榜,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月氏人 。
招贤榜一贴出,应征者寥寥无几 。不过,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看到招贤榜后,主动向汉武帝请缨,表示愿意与联系月氏国 。
公元前138年,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,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,名叫甘父 。当接近匈奴领土时,张骞一行没有胆怯,他们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,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 。
不幸的是,张骞一行经过匈奴的时候,被匈奴人抓住,全都做了俘虏,押送到单于那里 。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,并且对他说:“月氏在我们的西北,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?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,你们能让我们去吗?”
这一扣便是十一年 。张骞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,生了儿女 。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,但一直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的任务 。后来,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,他找准机会,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。
张骞和甘父逃出后,历经艰险,经过几十天的奔波,进入大宛国境地 。
大宛国早就听说西汉王朝地大物博,繁荣昌盛,想和汉王朝建立联系 。看到张骞到来,真是喜出望外,就以优礼相待,问他打算到哪里去 。张骞回答说:“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,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,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 。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,送我到月氏去 。如果能到那里,将来回到汉朝,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。”大宛的国王听从了张骞的话 。休息了几天以后,大宛国王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,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(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),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。
原来,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,国王被杀,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,称为大月氏 。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,新王带领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,占领了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 。那里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没有外来的侵略,他们只想太平无事,快乐逍遥,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,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了 。
等张骞来了以后,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,他们竟不大感兴趣,外交商谈也不得要领,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 。无奈之下,张骞他们起程回国了 。在经过匈奴的土地时,张骞再次被扣留,一年后,赶上匈奴国内大乱,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 。再次拜见汉武帝时,距张骞奉命出行已经过去了12年 。
张骞的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,但是终于打开了西行的途径,使处在匈奴铁蹄下的西域各国都知道了强大的汉朝并没有忘记他们,这对于当时和以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。
后来,人们从月氏国对张骞夹击匈奴不感兴趣,说话不把握要点,引申出“不得要领”这句成语 。

    推荐阅读